唐朝的丧葬礼仪
唐朝的丧葬礼仪在入土前有殓、殡、葬三个过程。殓指的就是给死者穿寿衣,然后放入棺材内。在入葬前,需要选择好墓地。殡葬必须选择吉日。
唐朝的丧葬礼仪在入土前有殓、殡、葬三个过程。
殓指的就是给死者穿寿衣,然后放入棺材内。通常由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指的是给尸体清洗干净,裹上衣衾,称爲(wèi)“禭”,俗称爲(wèi)“搭衣架”。要根据死者的地位、财富,入殓的物品有绢帛、丝绵、锦绣、珠玉等。大殓是指裹上衣衾后把死者安置在棺内。入殓的时候,一(yī)般平民口中会放一(yī)些米,称之爲(wèi)“饭喊”,而富贵人家通常放珠、玉,统称爲(wèi)“含”。所用棺材,如(rú)果是双重的则成爲(wèi)棺椁。通常都用单棺,富贵人家则用厚木。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在棺木外涂漆墓葬。在初亡(wáng)、停殡的日子里,凡是五服之内的亲属以及死者生前的同僚好友先后相继前来吊孝,致送祭奠礼品,想死者家属表示哀悼和慰问。服内的亲属还要根据亲疏关系(xì)穿丧服。丧服是由粗心不通的麻布制成,俗称“披麻戴孝”。一(yī)般同僚朋友亲来吊祭,只需要縞(gǎo)就可以了。
在入葬前,需要选择好墓地。唐朝人都極(jí)其木心墓地风水,有专门替人卜地的风水先生,还有专门讲丧葬的《葬书》,多达一(yī)百二十家。他们认爲(wèi)凡人生富贵祸福、官品利禄都是由安葬所致。如(rú)果葬的风水好,后事子孙昌盛敷衍;如(rú)果葬的不合适,神灵就会受到损害,后世子孙将落败。
殡葬必须选择吉日。棺材出门送至埋葬的地方,俗称送葬,也称之爲(wèi)“出殡”。此时的仪式最爲(wèi)隆重。送葬之物要刻木爲(wèi)屋舍、马车、奴婢等形状,也有用纸糊称的,用来表示奉生送终。送葬的内外眷属和亲朋好友都要身穿孝服,或披麻,或带有白色縞(gǎo)素衣服,跟在后面。灵柩出动,前行着要用绋拉灵车,妇女则哭泣表示悲哀。一(yī)路上唱着挽歌直到葬所。富贵人家还在灵柩经过的中途举行路祭。路祭或丰富或俭朴。将灵柩送到墓穴,丧葬才算完毕。返家后,素斋就食。民间通常由丧家招待邻居好友宴饮,直醉方休,俗称爲(wèi)“出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