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知识(心理测试知识点总结)
线上分享,线下圈子,尽在微信:EMBACLUB
===================================
心理测评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因此,我们所能学习的相关理论体系知识历史并不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测评没有自己的故事和过去。
虽然心理学的发源地并不在中国,但在古代中国就已有很多关于它的研究和发现。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论述,这里就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是进行心理测评的动力和基础,正是因为人与人的差异和不同,我们运用同一个测评工具给不同的人进行测试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同时孔子也提出“上智”和“下愚”这一说法,这和我们的测评结果也是一致的,一个群体进行了一个维度的测评,必然会有上和下的区分,这里的重点还是在强调人与人的差异性。
那么既然我们肯定了个体的差异,又如何来测评这个区别呢?
孟子曾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简单来说,在孟子看来,心理和事物是一样的,可以通过评估进行测量。那么这就肯定了我们的心理是可以进行测评的。
有差异,可测评,又该如何测评?
其实这个如何测评,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中国儒家思想几千年,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尤其认为人才是治国安邦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那么对我们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与心理测评相关的活动就是萌发于商、兴盛于隋唐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选拔模式和心理测评存在相当多模式方面的相似;同时在具体的测验模式上也有很多创新和独特的地方。比如当时的“贴经”,就和我们测试中的填空题目很相似;比如皇上的面试,就和我们现在的评价中心技术中运用的面试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除了这些官方的说辞以及官方的手段,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测试形式,比如我们常玩的“七巧板”又被称作“唐图”,也就是中国的版图的意思,七巧板就是测试个体智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各种各样的基于图形的测评手段也在逐步的发展和成熟。还有我们熟悉的“九连环”,也被称为“中国式的迷津”,这也是我们古代测试个体智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有趣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完善,才逐渐有了各式各样不同形式的智力测验。
综上所述,心理测评在课本中有短暂的历史,却拥有着很长的故事。也让我们随着心理测评的发展脚步逐渐揭开我们对心理测评的好奇与探究。
(文:张云华,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